光耀七十載,南京城市照明發生著蒙太奇般的變化,特別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南京的夜景猶如畫卷般展現在市民面前。那么,南京路燈是如何完成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星星點點,到如今唯美畫卷蝶變的呢?9月11日,在南京市政府“創新促發展,奮斗新時代”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靳楠娓娓道來。
1980年之前
照明星星點點,市民回家朦朦朧朧
新中國成立后,全市的主要干道基本設置了道路功能照明,光源是白熾燈。20世紀60年代逐步更換成高壓汞燈,線路基本與電力、電車線同桿架空架設,燈具也主要是一個燈泡加個搪瓷罩。20世紀70年代,高壓鈉燈在主要干道上逐步替代高壓汞燈。
景觀照明僅在鼓樓、夫子廟等區域有少量的水泥桿加特制鐵藝燈架及大華電影院等幾棟建筑用白熾燈勾兩條邊,照明只是朦朧中給予回家的市民一點安全的守護。
1980-1999年
市區亮燈率97%以上,城市地標換上靚裝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功能照明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重視和保障,單獨敷設線路及立桿照明逐步普及,功能照明標準開始建立,高桿照明在城市廣場推廣應用。得益于建設與維護的專業運營,市區路燈亮燈率已保持在97%以上。
景觀照明逐漸起步。1989年,南京長江大橋與夫子廟夜景照明項目兩個最具南京特色的城市名片在夜間換上了靚麗新裝。1991年,湖南路燈光夜市開業,央視《焦點訪談》兩次專題報道。1995年,新街口、鼓樓、湖南路等處結合戶外廣告與店招實施了部分景觀照明,新百、中興銀行、閱江樓等部分建筑及中山路、中山北路等路段的部分行道樹進行了景觀照明。
2000-2010年
綠色照明提上日程,樓宇亮化逐漸普及
時光荏苒,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照明進入了“有路必有燈和追求照明質量”的時期,功能照明快速優化發展,綠色照明提上日程。
景觀照明上,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夜景燈光規劃建設綱要(2002-2008)》。2005年編制完成了《南京市城市照明專項規劃》。到2007年,南京市共完成樓宇亮化1300多幢,公共亮化近70多處,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層樓宇亮化為主體,以環境亮化為烘托的城市夜景形象。
2010年至今
景觀照明蓬勃發展,城市畫卷徐徐展開
從2010年開始,LED光源嶄露頭角,特別是燈具的多樣性、多色彩性和可控性讓城市道路照明度、均勻度更高,可視照明條件更優越,讓景觀照明更加絢麗。
2014年,圍繞南京“山水城林”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南京市城管局路燈管理處打造了明城墻、科舉博物館等一系列具有南京特色的景觀照明項目。
2016年,南京市制定了《主城區夜景照明提升三年計劃》,結合南京城市特質,圍繞長江、秦淮河、玄武湖、明城墻、道路系統等,提出建立“一江一河一湖兩環多節點”的城市夜景照明構想,實行景觀照明“三步走”戰略。當年實施了賽虹橋立交、雙橋門立交、緯七路高架沿線,南京南站、玄武湖、九華山、鼓樓廣場、明城墻等南京代表性的特色風貌區域,通過夜景照明的實施,打造成了南京首批“夜景名片”,起到良好的城市形象展示作用。
2017年,對龍蟠路、虎踞路、江東路、秦淮河、河西濱江示范段、新莊立交、中央門立交通過系統的燈光布局設計,總體形成“三軸兩帶三節點”的夜景格局。南京站、南京南站和祿口機場相繼完成夜景照明提升,三大門戶窗口成為“統一于溫馨靈動、博愛迎賓寓意”的華彩“明珠”。
2018年,外秦淮河全線亮化提檔升級,夜泊秦淮,水光瀲滟仿佛置身于畫中。太平南路、中央路、長江路、中山東路等一批道路隨著立面整治同步打造夜景照明,基本形成南京夜景整體網絡,完成三年目標。
2019年,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行走在大橋之上,闊別兩年已久的玉蘭燈再次點亮,橋頭堡、工農兵雕像、工字堡和整座橋體熠熠生輝,點亮的不僅是過往的情懷,也是新夢想。中華門光影秀打造一場全面展現城市文化的、光影交織的立體視覺盛宴,在城墻的平臺上利用人造載體實施裸眼3D投影,重現毀于戰火中的城樓形象,傳承城市記憶。
未來的南京夜景會咋樣?
精雕細琢鼓樓新街口,重點打造濱江夜景帶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靳楠還透露了未來南京的夜景藍圖:鼓樓、新街口將會精雕細琢,濱江兩岸將會重點打造。
據介紹,南京市近期完成了新一輪城市照明規劃的編制工作,本次規劃是與新的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同步編設,提出了打造“夜金陵”的夜間經濟品牌目標。
靳楠介紹說,下一步城管局路燈管理處將突出南京濱江兩岸豐富的公共空間,打造最具南京特色的濱江夜景帶;進一步以明城墻為載體,打造城市歷史文化節點的夜景環線;重點塑造鼓樓—新街口、河西、江北等都市照明核心。
來源:阿拉丁照明網